2017年7月26日 星期三

回國兩週

旅行結束踏上飛機的剎那,覺得我的夢要結束了。不過日子照樣繼續過,時間也不會停下來等著我享受完才走,從歐洲回台灣滿兩週了,我沒有太明顯的不適應,只有瑞典和歐洲的記憶變得好不真實。


要說有什麼不習慣的事情大概也只有天氣與飲食口味了吧。

台灣的濕熱,不論在哪裡都一樣,不是非常舒適,不過宜蘭還是感覺起來有比台北乾燥一些,溫度也稍微低一點點,風吹起來比較不會讓皮膚黏黏的都是汗。

食物很值得一提在歐洲時的渴望和回到台灣後的震撼。還在歐洲時特別想念那些在台北輕易就能找到的亞洲食物,隨意找都是中上的等級,在瑞典,雖然也是有不少亞洲食物,但都是一些「綜合體」,像是一間中國餐館,午餐buffet能吃到中式炒雞胸肉、炒蔬菜、類似醬爆肉絲、沙茶炒牛肉這類的料理,但同時你也會在一旁發現泰式綠咖哩、日式炸雞、壽司(而且還會有內餡是酪梨的花壽司,崩潰啊...)

不過一年自己煮食下來,我的口味變清淡了,現在在外面吃飯都會覺得味道好重... 飯後需要喝很多水。但整體而言還是覺得多數的食物味道很美味!飲食文化果然還是台灣好啊(拭淚

除了這兩項之外,還能有什麼不習慣的呢?離開台灣也才不到一年呢!

倒是我發現了我養成了許多不同於台灣人的習慣。像是我到一家店裡消費的時候會不自主對店員說哈囉和掰掰,但台灣不是所有的人都會這樣做(在歐洲則是好像大家都會這樣打招呼,甚至會閒聊幾句),還有昨天在宜蘭屈臣氏買東西的時候,聽到兩位店員在談論其中一位前一天遺失的信用卡盜刷,我就出聲關心,並建議她趕快打電話到銀行去停卡,結果店員有點尷尬的看著我,不知道該怎麼反應。

另一個習慣,或者該說是能力吧,我練成了自在和陌生人聊天的技能,例如有天在學校餐廳吃午餐被搭話訪問,我就很自在地和那名學弟聊了20分鐘XD。記得前幾天和同樣是從紐西蘭交換一學年回來的徐欣傳聊天時,他也說我變得比以前大學的印象中更健談了。

很喜歡自己這一年來的變化,雖說煩惱依舊,只是延後面對,但我發現多了這一年的停頓,就像一路奮力衝刺,終於好好停下來喘口氣般,獲得了好多面對生活、面對未來的能量。

只是也很擔心,回台灣後的那些新的自己,究竟還能留存多久?會不會一回到台灣這樣一個華人的社會,我就把新的、更自在的自己藏到不知道哪去了呢?


那天,和沈安fika聊天的時候,她跟我說起了週六的超小型同學會兼KTV唱歌團,問我要不要一起來,會有很多很久沒見面的同學。


我猶豫了。


在這一瞬間我發現了以前的我:怕生、怕不熟會尷尬、怕不知道該聊什麼。看著過去的兩個自己,我好感慨啊,才不到四天,一切就要回去了嗎?

(最後還是鼓起勇氣去了)

--

想起在慕尼黑的第一晚,亂入劉季庭lab烤肉時,我有感而發:
「我覺得出國對我來說就像在picking berry(採莓?)一樣,看到自己覺得好的、喜歡的特質或文化,就會學起來,然後變成一個新的、更好的、更令自己喜愛的人!」

希望我能持續努力,把那些像是新裝備一樣,剛裝在身上還不太牢固的新的自己,牢牢的帶好帶滿,讓他們也成為我的特色,我的一部份。



噢!忘了說,出國一整年還有一個副作用:我的中文退步了XD 每天講英文比中文還多的結果就是,有時候會想不起一些詞,而且腦中冒出來的會是英文,而且我會把英文混在中文裡面講了啊啊啊啊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